理清股指期货时代四大误区

        			

即将上市股指期货的2007年,将是中国资本市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与2006年股市实行市场化改革一样将被载入史册。不过,历史经验表明,在一些重大改革举措出台前后,理论界都会引发一些争论,时下就有“数据论”、“钱势论”、“混业论”和“风险论”等几种观点。   数据背后的“谎言”   当前一种时髦的观点是,中国期货市场近年来发展过快,应该注意稳定了。持这种观点的人从单纯的数字出发,列举了从1995年我国期货市场交易额10万亿,到2006年持续增长接近20万亿这样的“成绩”。然而笔者认为,这些数字表面上惊人,实际上却是一个真实的谎言,除了误导舆论之外没有任何价值。从统计学理论来讲,只有相同交易时期的数字才具备科学的可比性,而基于不同市场时期单价基础上的交易额则是没有可比性的。如沪铜2000年每吨的价格只有1万多元钱,2006年是8万多元钱,若从真正的交易学比较,每手仍为5吨,可交易额却上升了8倍。从严格的统计学意义上讲,具有可比性的应该是交易量,实际上,从真正的交易学上讲,10年来的奋斗,到现在我们反而还没有恢复1995年的交易量,1995年国内期货市场的成交量为6.4亿手,而今年交易量却只有大约4亿手左右。   同时还须注意到,相较同期,我国期货市场与国际市场在增量上的差距也越来越大,1995年同期美国期货市场的成交量60亿手,到2005年交易量上升为396亿手,增长近7倍。   “钱势论”难以立足   另一个当前流行的观点是“钱势论”。围绕着上市股指期货后,谁将成为主力会员参与市场交易的问题就颇有争议。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有钱才能有势”。目前似乎是银行和券商“最有钱”,好像只有他们成为交易所的会员后,股指期货才能做大做强,才能抵御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导致的市场风险。而无钱无势的期货公司似乎只能是一个“小配角”。   但是,任何关于未来的预言都应该是以现在的客观事实为依据。根据经济学原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应该给金融业带来不断赢利的机遇,但事实却正相反,银行业和证券业的经历表明。这一切不是孤立的现象,只能归因于我们的金融制度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   目前的金融企业中,只有期货公司独善其身,没花国家一分钱、仅靠期货公司股东们的出资不但消化了各种各样的市场风险,而且做大做强了现有的三家期货交易所。   同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巴黎银行事件、住友事件都发生在财大气粗的大机构。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什么是先进的、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体制?管理风险靠资本,还是靠科学的规律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答案是明显的。   “混业论”以偏概全   此外还有一个时髦的观点是“混业论”。按照“混业论”观点,所有金融行业都应该在银行羽翼之下,因为中国最强的金融机构只有银行,银行可凭老板的身份成为所有金融机构的控股公司。   但这种论点似乎与世界上金融业比较发达的美国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在美国银行业、保险业、期货业、证券业似乎都是按照各自的市场规律分业运营,有一些金融控股集团也是将其不同的行业归类于不同的子公司,还没有听说如此先进的混业经营机构存在。笔者理解,国际上所谓的混业经营是指金融控股集团可以投资于几个金融行业,但其基础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比如在监管体系上美国就将证券和期货严格分开,分别由证监会和期监会来分别监管。   “风险论”似是而非   还有一个老调重提的观点就是所谓的“风险论”。这种观点认为股指期货风险大于商品,故须特殊对待,甚至于要实行另外一套规则,建立另外一个独立的、特殊的监管部门。从发达国家的市场情况来看,世界上最大的期货交易所CME和CBOT,都是从农产品开始做起。CBOT上市品种“从大豆到债券”,而CME是从鸡蛋、谷物期货开始到七十年代上市汇率期货、股指期货。这两家交易所在取得交易量成功、稳健增长和产品结构转型的同时,也没有调整过会员的结构、以及重新制定新的交易所规章制度。这足以表明,交易农产品期货的会员也一样能够成为出色的金融品种交易商。实际上,在这些交易所发展的历程中,股指期货等金融期货品种的上市对其而言只是多一些交易品种而已,并未改变整个市场的运行体制和规则,而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也没有分离出专门监管金融品种的部门。另一方面,自从七十年代以来美国的期货市场也没有出现重大的风险事件,即使是发生于1987年像“黑色星期一”那样的股灾,也没有引发美国期货市场整体性的风险。   “风险论”是当前最有市场的一个观点,而在此种“危言耸听”下那些既不了解国际情况又对国内市场运行没有深刻认识的人就只有洗耳恭听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还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误导”。   笔者对于2007年上市股指期货持乐观态度,这是因为,中国期货业饱受考验且未耗国家分文,同时还给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在实际上已成为国内最优秀的金融服务业。另一方面,笔者对股指期货未来的信心也来源于那些有着丰富风险管理经验和有着强烈事业心的期货业精英们。以期货业内优秀的人才、科学的规则和以往的经验,足以保证股指期货上市后的正常运行,而经过多年考验的期货公司和交易所,也完全有资格和能力承担金融期货时代到来时历史所赋予的重任。

中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ICP备案号:粤ICP备09043378号 Copyright 2003-2024 IPv6